虾蟹养殖过程中如何科学高效的加强底质的改良和护理?1
发表时间:2020-07-21 02:35 加强底质的改良和护理 (1)底质对虾蟹生长和疾病的影响 虾蟹具有典型的底栖类生活习性,它们的生活生长都离不开底质,因此底质的优良与否会直接影响虾蟹的活动能力。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、发育,甚至影响它们的生命,进而会影响养殖产量与养殖效益。底质,尤其是长期养殖池塘的底质,往往是各种有机物的集聚之所,这些底质中的有机质在水温升高后会慢慢地分解。在分解过程中,它一方面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来满足分解作用的进行; 另一方面,在有机质分解后,往往会产生各种有毒物质,如硫化氢、亚硝酸盐等。结果就会导致河蟹、龙虾等底栖动物因为不适应这种环境而频繁地上岸或爬上草头。轻者会影响它们的生长蜕壳,造成上市虾蟹的规格普遍偏小,价格偏低,养殖效益也会降低,严重的则会导致池塘缺氧泛塘,甚至虾蟹中毒死亡。底质对虾蟹养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, 就是会改变它们的体色,从而影响出售时的卖相。虾蟹的体色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,而且也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。例如在黄色壤土这种底质中生长的河蟹,养成的河蟹与在湖泊中生产的河蟹极其相似,呈现出青壳白脐、金爪黄毛、肉质品味好的优势。养出的龙虾肉质饱满、壳色青翠带微红,品相非常好。而在淤泥较多的黑色底质中养出的虾蟹。常常眼就能看出是“黑底虾”、 “黑底蟹”、“铁壳虾”、“铁壳蟹(或称锈底蟹)"”等,它们的具体特征就是甲壳灰黑,脐腹部有黑斑,肉松味淡,商品价值非常低。 (2)底质不佳的原因 虾蟹塘池底变黑发臭的原因,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。 ①冬春季节清塘不彻底,过多的淤泥没有及时清理出去,造成底泥中的有机物过多,这是底质变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②一些养殖虾蟹的池塘设计不合理,开挖不科学,水体较深,上下水体形成了明显的隔离层,造成池塘底部长期缺氧,从而导致一些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,水体氧化能力差,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多,底质恶化,造成底部有臭气。 ③一些养殖户投饵不科学,饲料利用率较低,长期投喂过量的或者是投喂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,这些过量的饲料并没有被虾蟹及时摄食利用,从而沉积在底泥中。 另一方面就是虾蟹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粪便也沉积在底泥中,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。这不但消耗池水中大量的氧气,同时还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硫化氢、沼气、氨气等有毒有害物质,使底质恶臭。 例如,在投喂过量的情况下,对虾摄食时间超过1.5小时,. 而正常情况下对虾10分钟左右就可吃饱,过多摄食则造成虾消化不良。 ④在养殖过程中,一些养殖户并不遵循科学养殖的原理,用药不当,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,经常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或聚合类药物。 例如大量使用沸石粉、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净水剂,这些药物在絮凝作用的影响下会沉积于底泥中,从而造成池底变黑发臭。 ⑤在养殖前期,由于青苔较多,许多养殖户会大量使用药物来杀灭青苔,这些死亡后的青苔并没有被及时地清理或消解,而是沉积于底泥中; 另外在养殖中期,虾蟹会不断地夹断水草,这些水草除了部分漂浮于水面之外,还有一部分和青苔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尸体一起沉积于底泥中。 随着水温的升高,这些物质会慢慢地腐烂,从而加速底质变黑发臭。 一般情况下,池塘底质腐败时,水草会大量腐烂,水体和底质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超标,虾类( 尤其是龙虾)和河蟹等都会产生黑底板现象; 如果这些黑底板的虾蟹在生长过程中,长期缺乏营养或营养达不到需求,便会渐渐地由黑底板发展为锈底板,黑壳虾蟹也会变成铁壳虾蟹。 (3)底质与疾病的关联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,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,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,形成所谓的“氧债”。在缺氧条件下,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,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,如NH3、NO2、H2S、有机酸、低级胺类、硫醇等。这些物质大多对虾蟹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,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,轻则会影响虾蟹的生长,使饵料系数增大,养殖成本升高。重则会提高虾蟹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,导致虾蟹中毒死亡。 另一方面,底质恶化,有害菌会大量繁殖,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,虾蟹就可能发病。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、肠炎病等。 另一方面,底质恶化,有害菌会大量繁殖,当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一定峰值时,虾蟹就可能发病。如虾蟹会得甲壳溃烂病、肠炎病等。 (4)科学改底的方法 ①提倡采用微生物型或益生菌来进行底质改良,达到养底护底的效果。充分利用复合微生物中的各种有益菌的功能优势,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。 将残饵、排泄物、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,可以有效地养护底质和水质,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扩散。 ②快速改底。可以使用些化学产品混合而成的改底产品,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还是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改底产品。建议使用微生物制剂类的改底产品,通过有益菌如光合细菌、芽胞杆菌等的作用来达到改底的目的。 ③做好间接护底工作。可以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大蒜素、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,因为这些微生物制剂是根据动物正常的肠胃菌群配制而成。利用益生菌代谢的生物酶补充虾蟹体内的内源酶的不足,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,降低粪便中有害物质的含量。排出来的芽胞杆菌又能净水,达到稳定水体、 及时降解的目的,全方面改良底质和水质。所以不仅能降低虾蟹的饵料系数,还能从源头上解决虾蟹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。节约养殖成本。 ④定向培养有益藻类,适当施肥并防止水体老化。养殖池塘不怕“水肥”,而是怕“水老”。 因为“水老”藻类才会死亡,才会出现“水变”,“水肥”不一定“水老”。可以定期使用优质高效的水产专用肥来保证肥水效率,如氨基酸肥水膏、生物肥水宝、新肽肥(池塘专用)等。这些肥水产品都能被藻类及水产动物吸收利用,不污染底质。 (5)养水与护底的关系 底质好, 水质自然好;水质好,底质不一定好。 虾蟹的健康养殖就是从综合调控底质与水体水质开始的,底质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虾蟹能否健康生长。 一是底质和水质是相互影响的,好的水质必须有好的底质作保证,当然好的水质也可以慢慢地使底质变好; 二是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,水质的好坏往往是底质好坏的外在表现; 三是水质的好坏可以在岸边就能用肉眼观察到,养殖户往往先知道水质的变化,才会进一步知道底质的变化; 四是病原菌在养殖池塘中,主要是通过塘底中的有机污染物来生长繁殖的,然后再通过水体的扩散来进行传播; 五是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,只有底质变好了,才能保证水质改善并能维护优良的水质。 因此,在虾蟹养殖中,建议养水先改底护底。 |
|